|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隱藏式門把手"的安全痛點該重視了....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明明車就停在眼前,乘客卻不知道車門該從哪開——這些年,“隱藏式門把手”被車企演繹出各種花樣:按壓彈出後再拉門、側拉解鎖即開門、伸手內扣或外拉觸發解鎖、按動按鈕實現彈出解鎖,更有甚者,車門上完全不見把手蹤跡,需借助 APP 才能解鎖……


高端、低風阻、一體感、智能化,車企的詞藻在不斷堆砌疊加,但消費者的抱怨卻從未停歇:“打車像解謎,開門靠猜謎”。更有網約車司機直言,“20個乘客至少12個打不開門”,不得不購買提示貼紙“教”乘客開門。隱藏門把手在北方地區甚至因寒冷凍住還要先拿溫水“化開”。從電容感應時靈時不靈,到按壓杠杆藏玄機,再到全隱藏式無把手的極致簡潔……有些車門正變得越來越邪門。

這些看似新穎又高級的開門方式,實則隱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一旦車輛出現事故,這些復雜的車門就變成了危機時刻“鎖死”的生命通道。多數純電控隱藏式門把手沒有機械冗余設計,碰撞斷電後直接失效。某央企下屬專門測試汽車技術安全機構提供的測試結果顯示,這類門把手在側面碰撞後彈出成功率僅 67%,遠低於機械把手的 98%。不論國內還是國外,在最近幾年的交通事故中,隱藏式門把手無法彈出導致救援延誤甚至危及乘客生命的案例並不罕見。


一個小小的門把手對風阻的影響不到0.1%,對續航增益可以忽略不計,卻被冠以科技感和低風阻的高端標志,這無疑給駕駛者和乘客帶來更多學習成本和不必要的麻煩。

事實上,隱藏式車門只是這些年汽車設計“形式主義”的一角。中控屏取消實體按鍵導致駕駛分心,單踏板模式導致誤操作、無邊框車窗密封缺陷……許多所謂的“設計創新”都在背離汽車這一交通工具安全第一的本質屬性。


現在,警鍾已經敲響。9月24日,工信部發布《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的核心亮點,在於直擊隱藏式門把手的安全痛點。安全技術要求明確,車門外把手需預留不小於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間,確保救援人員可快速著力;更強制規定,所有車門必須配備機械釋放功能,即便斷電或碰撞後也能徒手開啟。

這一要求,有望叫停汽車設計的“炫技競賽”,讓“安全實用本質”得以回歸。這種行業轉向的深層意義,在於讓“安全優先”的設計邏輯被重新確立。


征求意見稿只是一個開始。它不僅是對單一零部件的規范,更是給汽車行業設計理念的糾偏——允許探索科技感,但必須有安全兜底;鼓勵設計突破,但不能給用戶帶來不便。

汽車工業設計的進步,從來都不應該是對傳統的徹底顛覆,而是在安全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當隱藏式門把手1952年首次在奔馳300SL上出現時,它只不過是超跑的一項個性化的選擇,可如今竟成為了汽車市場競爭的“錨點”和諸多車型的“標配”。

撇去浮華方能回歸本質,衡量一輛好車的標准,從來都不是車門如何隱藏,而是危機時刻能否順利打開,從來不是車機大屏功能多麼豐富,而是操作是否安全便捷。我們相信,這場從門把手開始的設計理念回歸,能夠引領汽車產業真真正正、踏踏實實地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1 秒